摘要:目前人們對於區塊鏈的意義有諸多角度的解讀,我認為從最底層的技術角度來看,區塊鏈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全網可驗證。
一、全網可驗證
高承實博士在巴比特專欄文章《區塊鏈帶來的競爭維度提升和麵臨的時代機遇》中說到:
我們認為,區塊鏈的鏈上數據全網可驗證,是區塊鏈系統與互聯網最根本的區別所在。
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系統可以實現數據的公開透明,也可以實現數據的可驗證,但這種公開透明或可驗證,是中心機構決定的數據是否公開,以及是否允許驗證。而區塊鏈系統則實現了鏈上數據在全網範圍內的無條件的公開透明。即使為了匹配更多業務場景,讓更多隱私數據上鍊,但區塊鏈系統在最低程度上要求實現數據的全網可驗證。
區塊鏈的鏈上數據可驗證,是區塊鏈區別於互聯網的根本性因素,這也是由區塊鏈的其他元素結構性地決定和支撐的。
這些觀點,我個人深表認可。
其實,沿著區塊鏈的發展一路往回追溯,一直追到最初的比特幣,一直追到最初要解決的那個拜占庭將軍問題,我們發現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,最終也就是解決“如何實現信息的全網可驗證”的問題。
二、如何做到全網可驗證的呢?
全網可驗證的特點是如何實現的呢?
在原來的互聯網時代,之所以這些信息不可驗證,是因為這些數據和背後的計算邏輯都是儲存在中心組織服務器上的,中心化組織擁有這些數據的所有權、使用權和修改權等一切權益。也許中心內部自己知道這些數據是可信的,但是對於中心之外的人來說,比如對於他的合作夥伴來說,這些數據並不能夠被絕對信任。
要想全網可信,必須要全網可驗證!
那麼,區塊鍊是如何做到全網可驗證的呢?其實也很簡單,原來的中心化系統裡只有中心化機構一家在記賬,所以只對這一家可信;在區塊鏈時代記帳的方式發生了變化,變成了多家合作記帳,甚至是完全對外開放,誰想來記帳就可以記帳,完全憑市場競爭,通過競爭的方式來記賬。
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,大家通過自由競爭來參與記帳,而且整個記帳規則也都是公開透明的,所以保證了這個賬本的可信度。
三、全網可驗證的意義
全網可驗證只是區塊鏈的技術特點,有些人會進一步追問說,我們要這個全網可以驗證的特點有什麼用呢?
因為全網可驗證,所以區塊鏈上記錄的數據天然就是全網可用;
因為全網可驗證,所以鏈上記載的數據天然就是全網可信的;
因為全網可用而且可信,所以,區塊鏈上的數據天然可以全網可交互。
數據可信,這一點在數據缺乏信任的領域非常重要,尤其是對於多部門、多組織當中存在的信息不透明領域,比如說在供應鏈金融或者中介鏈條比較長的產業鏈當中非常重要。
數據可交互,則對整個商業、整個互聯網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。因為它可以打破傳統的數據孤島,當原來是一個一個的互聯網中心的時候,數據之間是形成了孤島的,不同的數據中心相互之間沒有辦法進行數據的交互,大家既不願意把數據共享出去,也不會輕易的相信對方所給予你的數據,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業務在跨公司處理的時候的難以開展。這對我們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多的影響,比如說我經常舉的例子,你有很多的事情其實完全可以線上辦理,但是你還需要去線下去辦理,還需要線下去排隊。
當大量數據通過區塊鏈連接的時候,這時大家的數據是既可信又可以相互交互,數據孤島的障礙就相當於被打通了,這是區塊鏈給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一個非常大的便利,把原來的數據孤島變成了一個可以交互的海洋。
四、一定要“全網”可驗證嗎?
全網可驗證是一種極端狀態,比如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就是全網可驗證的。
全網可驗證要求在開放式環境下實現數據的一致性,是一種相對比較難以達到的狀態。
這種狀態有它特殊的意義,稱之為歷史性的突破也不為過。但同時也有一些不那麼完美的地方,不完美之處在於它的效率比較低下,而且需要依賴於工作量證明機制,非常耗費能源,這些特點,使得這在現實生活中的落地會有一些受限。
所有的技術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真實需求,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,並不一定要求在所有場景下都達到“全網可驗證”的極端狀態,有很多時候只需要退而求其次,追求“局部可驗證”、“內部可驗證”即可。
比如說,目前“全網可驗證”的特點在現實生活中有以下幾種變形,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“全網可驗證”,但是它們也有現實意義。
1、局部可驗證——聯盟鏈
比如聯盟鏈,就是一種局部可驗證。聯盟鏈的參與對像被嚴格限制,並不是全網每個人都能隨意參與,當然也就不是全網可驗證的。聯盟鏈大多采用合作記帳模式,數據的可信度在聯盟內部是認可的。
雖然市面上對於聯盟鏈有很多的抨擊,我個人倒是認可聯盟鏈的意義,而且聯盟鏈可能是從現實出發最好的辦法,也可能是最快落地的方法。
因為現實就是各個互聯網巨頭之間已經形成了大的數據中心,形成數據孤島,這些數據背後都代表著海量的利益,如果讓它們現在全部推倒重來,完全放棄現在的數據積累是不現實的。
最好的辦法,是幾個大的互聯網公司無論是出於利益的驅動還是政府的要求,大家拿出一些數據來共享。這些數據起初可能沒有那麼重要,但是共享後卻能看到明顯的便利,後期大家在做好隱私的情況下拿出更多重要的數據共享,慢慢的更多的數據轉移到鏈上,更多的原生業務和生態也開始依託於這些區塊鏈數據而生,這可能是落地最快的辦法,也是最切實可行的辦法。
2、內部可驗證——私有鏈
目前私有鏈的發展相對沒有那麼明顯,純粹的私有鏈很少,也許只有某些擁有眾多子公司、分公司的大型集團公司會有需求,但是目前很難比較私有鍊和傳統的類似於ERP之類的管理軟件之間的區別。
很多私有鏈其實是介於聯盟鏈與私有鏈之間的,比如說像螞蟻區塊鏈、騰訊區塊鏈,他們都是以現有的生態為中心,再納入一部分中小生態方的參與,做出一個介於聯盟鍊和私有鏈之間的區塊鏈,這個東西從技術上可能更加偏向於傳統的互聯網,但是它又帶有一點區塊鏈的意義,所以只能說它是介於私有鍊和聯盟鏈之間的區塊鏈。
這些區塊鏈項目的記帳權比較集中,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算是內部可驗證。
3、不基於區塊鏈的全網可信
上面我們說的都是“全網可驗證”,但是這裡我們用了“全網可信”這個詞,兩者的意思差了很多。
可驗證的意義是:任意第三方都可以驗證,都可以參與其中;
可信的意思是:你無法參與,你無法驗證,但是它可信。
比如說央行發行的DCEP,它不是基於區塊鏈架構發行,你也無法參與其中,無法對它進行驗證,但是你仍然會信任它,因為這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的,它有它獨特的信任來源,這種就是典型的全網可信。
除了央行數字貨幣之外,有很多的政府機構,比如婚姻登記機構、工商登記機構,這些機構的數據都需要對外公開。不管是否採用區塊鏈架構,只要能保證數據的可信、可交互,那我想這本質上也是和央行的DCEP一樣實現了數字化,因為數字化的本質就是數據可交互。
也就是說,只要能實現可信和可交互,並不一定非要採用區塊鏈架構。而且,我認為,凡是能夠不用區塊鏈的,最終都不會採用區塊鏈,而是會優先採用其它模式。
五、結語
當然了,除了以上3點之外,全網可驗證當然是區塊鏈最為創新、顛覆最為徹底、改變最大的的特點了。
從這個角度說,具有去中心化特點、數據天然全網可驗證的公鏈應該說是創新最多、顛覆最為徹底、改變最大的模式了。
而且從業務上來說,雖然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巨頭,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中小企業。這些中小企業並不依附於某一個巨頭,它們是獨立生存的,獨立在市場競爭當中尋求機會,對於這樣的企業來說,並沒有太多機會參與到某個聯盟鏈、私有鏈當中,而且參與進去也沒有太大的意義,對於他們來說,數據全網可驗證、全網可信、全網可交互,而且同時生態更豐富、功能更完善的公鏈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來源:蒙特卡洛
更多文章:幣區
聲明: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幣區立場,且不構成投資建議。部分內容參照網絡信息,無法保證正確性,請謹慎對待。
留言列表